本文转自:温州日报低息配资推荐网
学习是最好的家风传承
重返“课堂”近10年 七旬老人开启“第二青春”
黄成忠作为温州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。受访者供图
本报记者 吴笑鸣
“你好,我是声乐班的班长,麻烦通过微信,加下班级群……”这个夏天,当许多同龄人忙着参加孙辈升学宴时,刚刚从温州开放大学(温州老年大学)毕业的退休老人黄成忠,又无缝对接地报名了声乐班。这几日,他作为班长,马不停蹄地打电话通知新生、组建班级群。而儿子黄石在刚参加完父亲黄成忠的毕业典礼后,再次化身顾问,帮忙解答学业上的难题。这场父与子角色的互换,印证了学习是最好的家风传承。
毕业典礼上的“交换人生”
今年6月,毕业季,各地校园都响起青春的旋律。将镜头对准温州开放大学蛟翔巷校区的礼堂内——近200位毕业生代表头戴学士帽、身着学士服,在《毕业歌》的旋律中缓步登台,他们郑重地接过毕业证书,迎接幸福晚年的高光时刻。
当聚光灯打在礼堂中央的发言席上,70岁的黄成忠挺直腰板走向话筒,“衷心感谢学校打造了‘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’的美好家园,让我们能重启学习之旅,学习的快乐是珍贵的精神财富……”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,他分享了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,从最初的畏难退缩,到如今能带领班级排练《我爱你,亲爱的祖国》,这段成长的故事正是“学无止境”最生动的场景。
台下观礼区,黄石的手机镜头始终追随着父亲,镜头里,父亲目光坚定,发言铿锵有力。“向来都是父母参加孩子学校的活动,这次我却作为家属代表参加老爸的毕业典礼,就像交换了人生一样。”正如电影《父子变形计》中,父子身份互换后带来的全新视角与情感共鸣,黄石此刻正沉浸式体验电影里的情节,他自豪地说:“这份荣誉是老爸给的!”
像黄成忠这样老有所学、学有所成的学员并非个例。据介绍,温州开放大学本届共有61个毕业班,近3000人次毕业,专业涵盖音乐、舞蹈、时装、小提琴、书画、摄影等多个领域。其中,获得“华龄学习楷模奖”的毕业生,都年已八旬,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。
银龄课堂里的“第二青春”
晚年生活如何有“知”有“为”?黄成忠通过银龄课堂找到了答案。2016年,退休后的黄成忠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,而是走进了温州开放大学的课堂,近10年来,他参加了音乐班、朗诵班、手机班的学习,从最初的“打发时间”变成了“比上班还忙”。
在音乐班学习时,最初连音符都认不全的他,通过反复练习,成为了养老院义演队的骨干成员;在完成朗诵作业时,他常常为了练好一篇作品,对着镜子研读到深夜,逐字逐句揣摩情感表达;而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,黄成忠已经能熟练使用网购、拍视频等功能,同时作为班长,他还经常用手机处理班级事务。
“在这里,我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。”求学路上,黄成忠担任了近8年的班长,不仅收获了知识,更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他们一起学习、排练,还组成了志愿服务队,定期开展慰问演出、公益服务等活动,给养老院、福利院的老人送去欢乐。
正如黄成忠在毕业典礼上的慷慨发言:“毕业不是终点,而是新学习的起点。”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——毕业后又立即报名了声乐班与朗诵班,开启了全新的学习旅程。
如今,终身学习的求知热情在温州开放大学校园里蔚然成风。一组数据可以证明:在刚刚结束的秋季学年招生中,6个校区的招生人数再次突破万人大关。今年新增设的12门学科中,舞蹈、声乐、器乐、智能应用类课程备受青睐,部分热门班级在5分钟内就被抢报一空。
重返校园路的温情陪伴
清晨与老伴在家练歌、午后准时参加学校排练、晚间伏案温习朗诵功课,这样的生活节奏,已成为黄成忠退休生活的常态。而能心无旁骛地享受学习时光,离不开全家人的支持与陪伴。
“父亲年轻时没有机会好好上学,后来又为了事业和家庭放弃了很多学习机会,现在该轮到我们做他坚实的后盾,让他大胆追梦。”黄石说,平日里经常会和父亲交流学习心得,甚至主动当起了“学习顾问”,比如指导撰写课程总结、学习心得,帮着策划主题班会活动等。他还笑称:“现在感觉角色好像反过来了,以前是爸爸教我,现在我也能教我爸一些技能了。”
这份温情陪伴还延续到了第三代。黄石的儿子也加入到后援团队伍中,在爸爸忙不过来的时候,这位“小老师”就会手把手教爷爷解锁手机新功能。“每次学会一个新功能,孙子比我还高兴,”黄成忠欣慰地说,“家人这么支持,我学习也更有动力了。”
夜色初临低息配资推荐网,黄家三代人各自沉浸在学习中:黄石在书房处理工作邮件,儿子在卧室完成作业,而黄成忠则戴着老花镜,认真编辑着班级群里的开学通知。暖黄的灯光下,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“活到老学到老”的真谛。
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